使用jAccount登录 书记经理信箱
探索·发现
2位博士毕业生论文入选中国通信学会论文激励计划
日期:2024-12-26   阅读:333

近日,2024年度中国通信学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评选结果正式公布,bevictor伟德官网电子工程系2篇论文入选激励计划。分别是博士毕业生高俊园的论文《大规模随机接入信息理论极限分析》,论文指导教师为吴泳澎教授;博士毕业生夏彬珂的论文《面向量子传感的参数估计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指导教师为曾贵华教授。


高俊园

1740035001219506.jpg

2018年获重庆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23年获bevictor伟德官网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有限码长信息理论分析。博士期间共发表SCI/EI论文9篇,其中1篇发表于信息论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博士期间曾获季寒冰奖学金、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大规模随机接入信息理论极限分析》

本论文聚焦于有限码长多用户信息论,针对海量用户接入问题进行了完善的有限码长信息理论分析。超大规模机器通信(umMTC)被列为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论文面向未来umMTC场景中的巨连接、零星活跃、小包传输和低功耗的需求,围绕大规模随机接入信息理论极限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非渐近域和渐近域下传输性能紧致的理论界,刻画了umMTC场景的性能极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具体的创新点包括:

(1)针对信道状态信息已知的独立码本随机接入场景推导了所需每比特能量的可达界和逆定理,创新性地设计了推导可达界的“良好区域”,验证了理论界的紧致性;

(2)针对信道状态信息未知的独立码本随机接入场景进行了理论分析,系统性地分析天线数、码长、用户载荷、用户随机接入概率、发送功率和错误概率之间的理论关系,为评估实际传输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3)分析了共享码本随机接入场景的信息理论极限,揭示了多天线技术为低功耗传输带来的显著增益,探究了共享码本的性能优势,为未来大规模随机接入传输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1740035065473109.jpg



夏彬珂

1740035014762302.jpg

2024年获得bevictor伟德官网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与量子传感。读博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5篇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发表,包含1篇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工作以及1篇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工作。其工作在量子传感领域取得的理论突破以及实验精度突破引起国际学术领域及工业界受到广泛关注,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转化发明专利两项。曾获得2022年度、2023年度“光纤国重优秀博士生一等奖”,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校2024年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面向量子传感的参数估计理论与实验研究》

本论文围绕量子传感中的参数估计问题展开,通过引入结构光场技术和量子开关等策略,提出了高维探针态的优化方法,大幅提升了参数估计的精度极限。具体而言,在单参数估计方面,创新性地利用结构光场的偏振模式、空间模式和轨道角动量等物理维度,实现了对旋转、位移和偏振等参数的高精度测量,理论上达到了海森堡尺度的精度增强。在多参数估计中,针对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带来的精度极限不相容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使得不同参数的量子精度极限能够同时逼近,并在动量偏移和位置平移的实际传感场景中进行了验证。在实验方面,本文搭建了国内领先的二维结构光场光源,成功制备了拓扑核超过300的拉盖尔-高斯光束,纯度达到80%以上。同时,构建了偏振-轨道角动量纠缠光束的矢量结构光源,实现了12纳弧度的轴向转动测量精度。此外,通过多参数量子估计理论的应用,首次实现了对光束横向位移和角向偏振的纳米量级和纳弧度量级的同时测量。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为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还在导航、量子成像、光公司准和光-物质相互作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740035104114224.jpg